福州

朱紫坊五家破店争“破”头

餐饮新闻

    在外的福州人常常怀念家乡,忍不住就提起朱紫坊的破店,附带感慨起那里的招牌蹄膀,俨然把蹄膀当成了乡愁的滋味,把破店当成福州这个城市的名片了。而在这城里四处游走的“好吃之徒”一找到那里的蹄膀店,除了要上一盘卤得色香味俱佳的蹄膀外,一定不会放过名气也很大的脆皮大肠和鼻涕鱼。

    但是,朱紫坊有5家破店,多年以来,究竟谁是正宗的“蹄膀破店”,一直莫衷一是。现在的5家店,一见到来体验的客人,都声称自己是“最早的”、“真正的”、“老字号”。究竟谁比谁破?他们为何要为店名争“破”字头?记者亲口品尝、四处查访,找到了最破的那一家———朱紫坊46号有3家店,靠福州市公安局鼓楼分局的那家最正宗。

5家店名都是“破”字头

    朱紫坊称得上是三坊七巷中落了单的坊巷。地处闹市,却显得相当寂寥和沉默。总体而言,朱紫坊保存得还算不错,大部分老宅子还在,萨镇冰和方伯谦的故居都在其中,但在坊间的名气似乎比不上破店。

    “破店”之“破”,原来在于连一个店名也没有,里面的桌椅参差不齐,残缺的地板走上去咯吱作响,而碗碟也是旧而边缘有缺口的,其室内环境简陋而饭菜香而便宜,价格公道,因此吸引了一大批人,也引发了好几家傍破店名的饮食店。当然,现在的破店,外观和装备已经有所改观,却也和古田支路上价格不菲和装修一新的“破店”有本质区别。

    破店有5家,从鼓楼公安分局向里走,第一家是44号“朱紫坊祖传蹄膀老店”,再往里就是最早开店的46号“老字号朱紫坊蹄膀店(陈明中小吃)”,第三家和第四家蹄膀店也在46号,与“陈明中小吃”一墙之隔,不过开店时间短些,味道也不错。

    在第一家店的白墙上,大红的广告字横贴着“朱紫坊蹄膀店原第一家”,后面接着竖贴着两个绿底的“破店”大字。长方形的黄色招牌上写着“朱紫坊祖传蹄膀老店”,图案外还写着“老牌福州荔枝肉”和“正宗川味水煮鱼”字样。法人代表是李兰英,她的先生是黄锦昌,店就是他们的家。

    第二家店在民众中被认为最早开店,也是口味统一、醇厚的蹄膀破店老字号。年方30岁的老板叶陈楠介绍说,他是1994年开的店,已经在2005年国庆节期间申请注册“朱紫坊蹄膀”的产品商标(不是店名商标),不出意外,该商标在满18个什么时月后将获批准。老板还花了近千元请人设计了专门的商标,也在店外悬挂了商标标志。同时,店外还悬挂了两块金匾,表明该店是“老字号朱紫坊蹄膀店(陈明中小吃)”。记者从114号码百事通能够查询到的唯一一家登记的“朱紫坊蹄磅老店”,其电话号码和门牌号都是这一家的。

    同在46号的第三家店,店前写着“破店”的大字,正六方形的招牌上写着“朱紫坊46号正宗蹄膀店”的字样。据一些人说,这家是最早开张的。

    再往下的第四家店名称是“蹄胞破店”,也有“原朱紫坊46号”的字样,不规则的招牌上写着“朱紫坊蹄膀老店”。

    这第三家和第四家店都称他们领的永久性的营业执照,而第二家店的执照却是临时的。

    最后一家店,叫“蹄包破店”,据负责点菜的伙计说,该店老板是三个人,分别是姓邺、洪、张。

    2月25日傍晚,记者在朱紫坊碰到一位在朱紫坊居住了31年的钱依姆,她明确指出“陈明中小吃”是最早开的。

    一人多高的小墙隔开了安泰河,沿着墙根是店家摆出的桌椅和吃饭的一拨拨客人。掌灯时分,昏黄灯光加上周围的环境,给人一种人在江湖的感觉。

    蹄膀还是老的好

    最早开的朱紫坊蹄膀店,是蹄膀店的老字号破店,名气最大,生意最好,这家的蹄膀也被多数人证明味道最独特,最稳定,真正是色泽金黄,滑而不腻,香浓汁稠,吃了还想要。在刚过去的年三十,当天没开店,只卖蹄膀,几小时就卖出约150个蹄膀,一成不变的价格是25元/个,营业额将近4000元。

    2月26日早上10时许,走进这家破店,一派繁忙景象,和老板攀谈的工夫,就有一批又一批的人来吃饭,或者订座,其中一中年女子,预约了中午11:30左右8个人的座位。老板自己也不能闲着了,边交流边要进进出出地准备菜肴,帮着端碗筷和碟子。“快点!”“马上来!”一派忙碌的景象中,帮手们无形中也提高了吆喝的声音,喊叫声和招呼声此起彼落。有人这样形容,“上菜速度其快无比,像打仗一样”,记者明显感受到了这种气氛,客人刚坐定,说出菜名,屁股还没坐热,热腾腾的菜就上来了,让人误以为是端错了地方。整个小店弥漫了蹄膀的香气。

    据了解,店名上的陈明中是年轻的老板的舅公,之所以用“陈明中”的名,是因为房子是舅公。老板叶陈楠的外公和舅舅都是厨师,而这蹄膀是他家独创的,根据上辈人说的方法,以传统的工艺制作。作为招牌的蹄膀菜的配方由他一人掌握和烹制,其他菜交给厨房去做。作为顾客盈门的店,老板的拿手菜还有:脆皮大肠、红烧芋头、椒盐鼻涕鱼等。老板对自己店的评价是:菜的口味比别人的好,味道适中,不会有大的波动,家常的、大众化的是流行的关键。

    叶陈楠老板说自己曾在劳动厅培训了三个月后,开了这家店。他的店一般在早上10:00开业,晚上21:00左右打烊。而真正的营业时间是中午11:00-13:00左右,晚上17:00-20:00期间,因为蹄膀的制作程序复杂,而来的人主要冲着它,人手和精力问题,也不可能全天候供应。

    老板在前年花了三四千元申请了“朱紫坊蹄膀”的产品商标,并请人设计图样,当时想专门加工生产猪肉类的这个食品,另外,也可以开店,成批量的开出口味都一样的店来。问他如果这一带拆迁的话怎么办,他说要在周边再找一家店,以现在的模式,同样以家常菜为主再开张。

    他现在需要的是人力资源,希望培养一支年轻的队伍,以便把事业做大做强,他也希望能和有实力的肉类加工企业合作,开发出有特色的产品。

    生意好,破不破无所谓

    5家店都自称自己是老字号,而且似乎有凭有据。

    2月26日,记者走进朱紫坊44号的“朱紫坊祖传蹄膀老店”,找到56岁的老板黄锦昌,他表示自己是最早开的。至于店名被别人注册以后能不能再用现在的名称,他表示无所谓。

    黄老板说他的店前写着“朱紫坊蹄膀店原第一家”,是因为自己是最早开蹄膀店的。他说自己原先是开饭店的,在津泰路口。他1985年左右在安泰楼对面开了一家“独一卤鸭”,那年头又特别时兴鸭肉配啤酒,他的鸭子味道卤得好,常常是一大队人排队买卤鸭。而这著名的蹄膀就是他从卤味中改进过来的,他在店门前有罗列出蹄膀的配方,但配料并没有完全公布出来,不过,店里的师傅都知道怎么做,黄老板也完全交由师傅去做这道出名的“东坡肘子”,并不保密。

    但记者问黄老板是哪一年开的店,他说“记不清哪年,有十年出头了”。对于大家都标榜自己是老字号,他表示“反正各做各的生意,客人都认准了自己熟悉的店,别人叫了也不会进其他店的”。他表示客人凭自己的口味做选择,不用叫,而他的店就靠老婆和儿媳妇的脸当招牌就够了。

    记者问他,邻居的店已经注册了商标了,如果以后这“第一家”的招牌不能用了怎么办,他说:“抢注了商标也没有用,客人来了是认店认人,店名不能用了,我们不用这个名也行。‘破’不‘破店’无所谓,我们靠自己的名气。我没文化,也不懂操作,几十年了,我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。”

    对于外人来找牌子会影响生意的说法,黄老板表示现在的生意不错,小店也无所谓什么商标,人家要折腾就由他去折腾吧:“我们的人力也只能做到这种地步。加上要拆迁了,拆了我们也不做这生意了。我年纪也差不多了。”黄老板言谈间显得比较豁达,或者,也有些无奈。对于朱紫坊蹄膀破店的正宗问题,店家认为自己的好,却也不作特别的抗争。他表示自己还是坚持以口味和实惠来吸引客人。

    至于蹄膀味道问题,不论吃的是哪一家,虽说味道有区别,说起的人大多是一片叫好声。也有对卫生提出问题的。网友“客客姗”就说:“破破的店。还不错的味道,蹄膀味道很好,一经常下馆子的朋友说比些大酒店的好太多了。不知道是不是卫生不好,一个肠胃很脆弱的朋友就一直拉肚子。”卫生在一些人看来可能真的算个问题,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拉完肚子继续去吃“破店”。

    破破店,新破店

    据说,福州叫破店的吃店不少家,但有名气的,有古田支路的两家和朱紫坊的五家。

    过去,破店之所以叫“破”,是因为本身连个店名也没有,往往处在不起眼的地方,房子本身又简陋,基本上是黑不溜秋的木头家具和摆设,屋里的设施甚至可称得上破烂,踏进店里,左拐右弯的,地板上往往东一个窟窿西一块垒,使用的椅子凳子桌子缺胳膊少腿,碗是缺边的,碟子是花纹不全的,筷子甚至是一根长一根短的。

    但破店的饭菜是地道的闽菜风格,福州口味,家常模式,方便实惠,总之,让人觉得很像从前福州百姓的日常生活模式,很让一些有怀旧情怀的人挂念,也引起一帮有猎奇心理者的好奇。因为饭菜香,好食者更是远道而来,甚至众口相传,在网络上讨论甚欢。

    现在的破店,大抵都直接以“破店”为店名,以古田支路一带为代表的“破店”,早就走出“旧社会”,小店早升格为酒楼了,朱红的店匾,米黄的砖砌,亮堂的设施,整齐的桌椅,也早鸟枪换炮了。吃的是海鲜,消费也不平民化,想常逛逛都不可能了。但朱紫坊这么个交通不便的小巷子,竟塞进了五家老破店,食客除了对店和店名感兴趣,也冲着古旧的三坊七巷的建筑风格而来,可以在巷口的墙根下吃,可以穿过厨房,过天井,走边门,到花厅里吃,这也是“破店”味道之一种。

找美食,上78! 福州饱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

关注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