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湾开始出现中秋节烤肉的现象大约始于1980年前后,楼上有些同学说是起源于广告其实不太对,应该是说广告商借用已经形成的中秋节烤肉风潮,推波助澜藉势营销产品而已。
要说中秋节烤肉,必须先说到1970年代初期开始流行烤肉联谊的现象,这与当时台湾逐步进入工业化社会有关。
1960年代,台湾开始经济起飞,全台各地出现各色各样大小工厂与加工出口区,吸引大量青年投身工厂,这些工厂青年帮忙创造了台湾奇迹,个人经济开始逐渐改善之后,却苦于生活圈狭小,难以找到结婚对象,因此公司或工厂青年私下组织烤肉联谊活动,借用公司货车接送到溪边烤肉,调剂工作之余的身心。
当时烤肉很简单简陋,没有像现在一堆包装材料垃圾,准备工作大致上就是请其中一位员工妈妈负责腌肉,食材以薄猪排肉片、鸡翅鸡腿、香肠、甜不辣等最常见,不似如今烤肉食材花样百出。
烤肉腌好,分类分成几桶,带上吐司面包、黑松汽水、西瓜或当令水果与铁网、木炭,就可以坐车出发了,烤肉架到溪边找石头现地取材搭建而成,男的找细木枝燃料生火,女的负责烤好肉夹上吐司喂大家吃。当时烤肉时没有品牌烤肉酱可用,一般是使用酱油或自调料酒、沙茶酱调合而成私家烤肉酱,至于品牌烤肉酱的发明上市已经是1980年代后期的事了。
一般公司举办烤肉联谊多在夏季秋初,溪水冰凉消暑,男生戏水展胸肌,女生扮贤慧,若是女生弄湿轻丝薄衫,则更显妩媚。烤一天肉下来,许多男女互生暧昧情愫,暗中促成姻缘。大学生族群也是当时的主力烤肉族群之一,只是数量不如工厂青年常见普遍于溪边。
烤肉之后,总是残余烤肉的用品不知如何处理,像铁网、未使用的木炭,带回家放总是占地方,台湾人克难精神爱物惜物的观念下,将残余烤肉的用品发挥到最大值是必须的,中秋节假期晚上显然是个上场发挥残余价值的好时光,本来有些人还会到家附近的溪流或堤防找地方烤肉,后来索性在家中庭院找砖头烤起来。随着烤肉香味的熏染,逐渐形成一种民间风俗,家家户户在中秋都烤起肉了,烤肉之时也回忆起昔日年轻暧昧的美好回忆。
中秋烤肉开始形成风气应该是在1980年初前后,这时候金兰烤肉酱还没有上市。
金兰烤肉酱,当时上市时随罐附赠烤肉刷,令人印象深刻,但是价位较高,初上市时主打年轻人学生族群,适合没有调理腌肉相关经验的人使用。
万家香酱油一直到最近几年才推出自家品牌的烤肉酱,其品牌slogan--「一家烤肉万家香」其实是出自麻将用语---「一家烤肉三家香、三家烤肉一家香」强调记忆衍生配合而来(我依希记得是孙大伟还是那个广告人提及此事)。
听邻居说他们家从不用万家香酱油的,因为「一家烤肉万家香」那不就是输光光了?(赌徒的迷信误用传说)万家香酱油虽然上市已久,是广泛做为厨房料理酱油用途,不是专门用来做烤肉酱油为诉求。只是中秋在家烤肉时,这句slogan竟如此贴合场景---「一家烤肉万家香」。